GinoGino

读《如何与 AI 共生:进化你的不可替代性》有感

3 分钟阅读阅读记录

今天读到一篇文章《如何与 AI 共生:进化你的不可替代性》,讲的是像 DeepSeek 这样的 AI 工具火了之后,大家开始讨论 AI 和人类到底该怎么合作,当然,也少不了担心自己的饭碗。文章没光顾着贩卖焦虑,而是从“AI 时代,人如何进化得更厉害,让 AI 没法取代”的角度,提了四个挺关键的点子,我觉得挺有启发,和大家分享一下:

  1. 别光想着找答案,多问“为什么”: 文章里说,AI 特别擅长解决问题,但人类的价值在于“提出问题”。以前上学考试,都练成了“答案专家”,但在 AI 时代,标准答案不值钱了。AI 几秒钟就能写篇论文,但它不会自己问:“为啥这个领域好久没啥新突破了?”所以,需要练就刨根问底的本事,把问题拆解得更细,还要能把不同领域的知识串起来问。

  2. 活到老,学到老,把自己变成“升级版”: 以前在职场,经验就是金饭碗;但在 AI 眼里,经验就是一堆数据,分分钟能复制。文章里举了个例子,一个老文案因为“风格老套”被 AI 顶替了,另一个 95 后新人却因为“能用 AI 玩转科幻和京剧混搭”升职了。所以,得有个“T 型能力”:一方面得在一个领域钻研得特别深,深到 AI 都搞不定;另一方面也得多学点其他领域的知识,搞点跨界。

  3. 别光说不练,多去真实世界里“折腾”: AI 算法再牛,也比不上人在真实世界里摸爬滚打出来的“手感”。文章里讲了个故事,一个法国人用 AI 预测美国大选,赚了一大笔钱。他赢的原因不是模型多厉害,而是他比 AI 更懂“人心”。所以,得多去实践,设计师不能光让 AI 出图,得亲自去看看大家到底喜欢啥;产品经理不能光靠 AI 写需求文档,得去听听用户是怎么吐槽的。

  4. 拥抱“不完美”,有时候“缺点”反而是亮点: 有趣的是,大家喜欢 DeepSeek 的原因竟然是它会“胡说八道”,但这反而让它更像一个真实的人。AI 追求精确,而人类的魅力在于“不按套路出牌”。所以,可以试试跨界混搭,或者每天留点时间放空自己,让思维自由飞翔。

这篇文章最后总结说,AI 不是来替代人类的,而是来重新定义“人该干啥”。AI 负责“干活”,人就该专注“想问题”;AI 提供“数据”,人就该挖掘“意义”;AI 追求“精确”,人就该保留“意外”。真正厉害的人,能像水一样,既能适应 AI 的算法,又能不断变化,永远有改变规则的力量。“不被替代”的答案,不在技术层面,而在人能否守住生而为人的特质——对未知的好奇、对成长的渴望,以及对不完美却鲜活的创造力的信仰。